

Loading...

從中世紀邁向現代,文化交會的城市——長崎。

(https://colbase.nich.go.jp/collection_items/kyuhaku/A136?locale=zh)

從中世紀邁向現代,文化交會的城市——長崎。任何人聽到此處自古就是與西方連接的港口城鎮,大抵都能理解吧?!
綠意盎然的山陵峰巒,佇立於海傍的教堂和洋風建築…。
若站在外國人曾經生活的居留地「南山手、東山手」,就能一窺從海上展開的名為「長崎」的城市歷史。
16世紀因葡萄牙船隻的到來而被開拓的長崎,接納來自於中國和西方的諸多文化。
長崎蛋糕、烏魚子、玻璃製品、唐寺(華僑寺廟)、舞龍、西洋建築、石板路… 長崎之所以洋溢異國風情,正是由於長期持續與國外交流的緣故。
長崎之所以洋溢異國風情,正是由於長期持續與國外交流的緣故。
跨過遙遠海域,遠渡重洋來到長崎的人們之中,也有宣揚基督教的傳教士。
迎納新神祇的長崎建蓋了許多教堂,信徒們虔誠的祈禱籠罩整座城市。
然而,畏懼祈禱力量的豐臣秀吉,發布下令驅逐的伴天連追放令。
長期的迫害和殉教不斷在日本各地反覆上演著。
而引發這起事件的就是長崎西坂山丘上所執行的公開處決。
合計共有26名外國傳教士和日本信徒殉教。
倖存的信徒們則從這次事件之後,成為潛伏基督徒,歷經長達250年之久的歲月,持續奉獻隱秘的祈禱。
19世紀,隨著日本向全世界開放門戶,長崎發展成為國際貿易港口。
完成「東山手、南山手」居留地以作為貿易商人等外國人的居住區域。
建蓋於南山手至俯瞰大海的山丘之上的「大浦天主堂」,作為獻於26位殉教信徒的『日本二十六聖殉教者聖堂』所奉獻。
故而,面朝殉教之地的西坂而建。
正面以大大的日文書寫著「天主堂」一詞。
乃基於也要讓日本人能清楚明白這裡是「神之家」的緣故。
這也是因為有「尋找長崎倖存的基督徒後裔」的重大使命所致。
建蓋於長崎的大浦天主堂,持續等待著奇蹟來臨的瞬間。


融合混搭了西洋與日本傳統建築工法,可謂日、西合壁的天主教堂,呈現並綻放全世界獨有的姿態與色彩,被人們稱之為「法國寺」。
帶著祕而不宣的重大使命,受到來自信徒們祝福的建築,其設計風格很獨特。
See more
大浦天主堂於1864年12月29日完工。翌年1865年2月19日舉行獻堂儀式。
配置於正面的巴洛克風格圓形玫瑰窗戶,三角形屋頂上則有哥德式的塔樓與尖塔上閃著熠耀光輝的金色十字架;建築物的屋頂為純日式風格的瓦葺,牆壁上則塗布著呈格子狀的灰泥,採用名為「海參牆」的工法。
融合混搭了西洋與日本傳統建築工法,可謂日、西合壁的天主教堂,呈現並綻放全世界獨有的姿態與色彩,被人們稱之為「法國寺」。
See more
巴黎外國傳教會為宣教活動指派的法國傳教士吉拉德神父、菲雷神父、珀蒂讓神父,主持了大浦天主堂獻堂儀式。承包工程的則是來自天草(現在的熊本縣天草市)工匠小山秀之進。
使用了竹子、灰泥等日本自古以來建材與工法的大浦天主堂,雖然資金短缺,但個中也衍生日本人的美感,在某種意義上,作為風格獨特的建築而備受矚目。
興建當初雖是小小的禮拜堂,可是之後由於信徒人數的增加,以及受到大型颱風的影響,1879年時進行了好似將禮拜堂包覆起來般的大規模擴建和整修。
建築面積增至兩倍,以現今的時尚哥德式風格重生。此時,正面原有的玫瑰窗戶則被安裝於禮拜室右側的牆上,保留了創建當時美麗的風姿。
大浦天主堂甚至也跨越了戰爭的動盪時代
1945年被投下的原子彈瞬間燒毀了長崎市。
儘管位處郊區的天主教堂倖免於火災的肆虐,
但強烈的爆風卻對屋頂、正面大門和彩繪玻璃等造成極大破壞。
即使如此,祈禱之燈亦沒有熄滅。
大浦天主堂歷經長達250年的漫長歲月,卻一直是可以自由祈禱的場所,
克服了迫害和被投擲原子彈的破壞,祈禱依仍持續迄今。
經由許多人之手的守護,而挺立迄今的大浦天主堂是現存日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
作為最早傳入日本的西洋式建築鼻主之代表性建物,於1933年被指定為國寶。
獲得祈禱自由的神之家
一進入禮拜堂內,瞬間就被莊嚴的氛圍所籠罩。挑高如入天際的肋架拱頂天花板,以及將紅色、藍色柔和光線引入禮拜堂的精緻彩繪玻璃窗。
讓任何人一踏入其中,即能感受到這是一個神聖的場所。
坐在精心擦拭的長椅上,雙手合十。
抬頭放眼仰望天花板,以竹子編成出曲線的拱型肋架拱頂天花板,將日本工匠的技藝展露無遺。
值1879年進行大規模擴建和整修時所設的六處側祭壇上,安放著從法國運抵的聖方濟·沙勿略雕像、聖若瑟雕像、貝爾納多雕像以及聖瑪利亞雕像等,作為可以獲得祈禱自由的神之家,眾多信徒紛紛到訪。
正面有裝飾性極佳精美的主祭壇,美麗的彩繪玻璃「十字架上的基督」像迎接人們的到來。
這是法國加爾默羅修道院為紀念1865年天主教堂的獻堂典禮而捐贈的禮物。
據說是日本最古老的彩繪玻璃,但由於原子彈的爆風遭到嚴重破壞,目前看到的是由巴黎的Roger商會代為修復。
裝點禮拜堂的彩繪玻璃混有1879年改建整修時的彩繪玻璃,1945年因原子彈受到嚴重損壞於戰後修復,1990年時因颱風而破損其後修理的彩繪玻璃等,因此稍稍有色澤與透明度上的差異。
親身體會過彩繪玻璃的美感後,會讓人勾起對長眠於大浦天主堂之下的珀蒂讓神父的無限懷想。
沿著中央走道來到主祭壇之前時,目光會駐足於右側牆上鑲嵌著的蠟石板碑。
這正是致力於建造大浦天主堂,以及發現基督徒後裔的,已故珀蒂讓神父的墓碑。
See more
來日本22年,努力在日本各地培育神學生,並致力於教堂建設的珀蒂讓神父,在鹿兒島突發心臟病,雖然即時送返長崎,但已回天乏術,於1884年10月7日回歸天主懷抱。
依其生前遺願,希望安息長眠於祭壇正下方的神父,如今依仍靜靜地守護著大浦天主堂。



終於實現的發現信徒
為什麼珀蒂讓神父會長眠於大浦天主堂?
這正是因為他見證了堪稱宗教史上奇蹟的「發現信徒」的現場。
自1865年2月19日獻堂儀式後僅僅一個月,1865年3月17日甫過中午,夾雜在眾多參觀者中一位來自浦上村的基督徒,靠近正在聖堂內祈禱的珀蒂讓神父,並宣告自己的信仰。
「在這裡的我們所有人,全都和您抱持著同樣的心。在浦上,幾乎全部的人都有著和我們一樣的心。」
他接著說到「聖母瑪利亞像在哪裡?」
終於發現基督徒的後裔了。
珀蒂讓神父一將他們帶到自法國運抵的聖母像面前,浦上村的基督徒們歡喜地說:「對啦,真的是聖母瑪利亞!你們看,懷裡抱著她的聖子耶穌呀。」
聽到「聖母瑪利亞像」的珀蒂讓神父,確信他們是基督徒的後裔。
這一刻證明了即使在嚴苛禁止基督教的命令之下,基督教的信仰仍然持續存在。
See more
在沒有外國傳教士的漫長的250年歲月中,浦上村的基督徒持續堅信著三個傳承。
「七代之後,神父將從羅馬乘船而來」,「神父是單身」,「會帶來聖母瑪利亞像」。此預言因為「發現信徒」而成為現實。由珀蒂讓神父看來,是令人感動的「發現信徒」,
而從浦上村的人們來看,則是「找到了神父和瑪利亞像」,是潛伏基督徒衷心渴望的祈禱的自由。
大浦天主堂內有兩座述說著「發現信徒」故事的聖母瑪利亞像。
一尊是目睹了奇蹟式相會的聖母瑪利亞像,作為「發現信徒的瑪利亞像」,至今仍被供奉著。
另一尊則是在天主教堂正門口迎接人們的「日本聖母像」。
珀蒂讓神父使用浦上村貧困信徒們為彌撒禮所捐獻的高額禮金,從法國訂購了這尊雕像作品。
長達逾兩個世紀之久的潛伏期間的禱告,
在艱辛嚴酷的生活之中偷偷祈願著家人的幸福,
還有謹慎、謙恭且認真生活的信徒們的生活樣貌,
兩尊充滿慈愛的聖母瑪利亞像完完全全了然於心。
大浦天主堂的虛擬導覽













祈禱是跨越時空的交會
在發現信徒之後,又經過150多年後的現在,大浦天主堂已成為世界遺產,並迎來了許許多多遊客。
往來長崎港的定期班輪,在海風中搖曳著的茂密樹林。
一大早走在荷蘭坂的路上,就能聽到讚美詩的歌聲。
從大浦天主堂,一面踩著摳摳的足音,沿著石板路前行,不由走入狹窄的小巷。
眼前出現的是妙行寺的大門與大浦諏訪神社的鳥居。
站在神社、佛寺與教堂毗鄰相交的「祈禱三角區」,應該就能體會並感受到尊重各種禱告、彼此相互認同的寬容的心。
這或許就是長崎接納多元文化的氣質所在吧?!
一到傍晚,可以聽到楚楚動人的合唱聲。
教堂的鐘聲、寺廟的鐘聲和港口傳來的汽笛迴響聲。
或許也讓人一時不知道此刻身處的究竟是哪一個國家吧?!
長崎也是一座山城。
登上通往南山手山丘的祈念坂的石階上,就能來到景緻優美的大浦展望公園。
這座小山上保存和管理著西式房屋聚集的哥拉巴花園和教堂,
可以一窺當時外國人的生活樣貌。
目光轉向東山手山丘時,則可發現外國人居留地時代持續迄今的教會學校、
各國領事館遺址等的西式風格建築。
邁入暑氣開始漸漸緩和的九月。
以哥拉巴花園為首的外國人居留地一帶舉辦起「長崎居留地節慶」。
主題是「人、城鎮、世界、與喜愛居留地的人們連結,與世界連結」。
由喜愛居留地的地方居民們擔任執行委員,與活用歷史和景觀的城鎮發展結合,所展開的活動。
舉辦紀念致力於長崎發展和現代化有卓著貢獻的貿易商人托馬斯·格洛弗的表彰儀式,登哥拉巴坂的跑步大賽,以及夜晚時在居留地的餐廳享用吃吃喝喝遊玩等活動,每年都會招來眾多人們,熱鬧非凡。
建築物的歷史、先人的生活樣貌、景觀的美麗。所有一切都是串起並連結過去和現在的遺產。
從這些活動中,可以感受到的正是對居留地的熱愛。企圖理解並傳達其價值的心。
「正由於居留地是懷抱夢想的外國人挑戰移居的地方,更希望這裡能成為年輕人勇於挑戰的場域。」
說著這話的執行委員會主席,希望年輕人能對此地持續關注,創造嶄新的未來與故事。
將外國人住過的西洋風格住宅改造成咖啡館,再利用起來的年輕人們,
在鳥瞰港口的斜坡上翻修老房子而創造新生活的新住民們,
將一路見證居留地悠久歷史的修道院,改建為飯店而重生的人們,
還有將外國人居留地的過去和現在介紹給世人的義工嚮導們。
被遺留下來的建築物原原本本地保留曾經居住過的先人們的歷史和樣貌,同時經由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們的雙手,
重生成為嶄新的國際交流的據點。
即使時間流逝,重要的事物也不會改變。
牽掛著鄰人們的虔誠祈禱,曾經生活在此地人們的願望,以及不變的風景,都會透過活在現在的人們手中承繼且生生不息。
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四,都會從位於長崎居留地一隅的會議室傳來喧鬧的聲音。
這是集合了當地居民、歷史建築所有人、旅遊觀光設施的管理者、教育相關人員、政府相關人員等的長崎居留地歷史城鎮發展協議會的聚會。
與長崎居留地相關的各界成員相互學習討論,時而亢奮,時而冷靜,持續思考著這個城市的未來。
協議會與政府通力合作所策劃制定的長崎居留地歷史城鎮總體設計與行動計畫,是推動城鎮發展上不可或缺的聖經。
活用該地方歷史的城鎮發展,正在創造未來的歷史故事。
歷史城市發展
全國各地都有崇高歷史價值的城堡、神社和佛寺,其週邊市區也多保留著祖先們賦予造型的町屋、武士宅邸等富悠久歷史性的市鎮景觀。而這些地區迄今仍存在如廟會、傳統活動等古代人們的生活型態,與歷史的市鎮景觀融為一體,醞釀並營造出固有的風情和氛圍。
我們有必要守護和培育如此的歷史風情與景致,並持續傳承予後世子孫。
長崎市自古以來透過與各國家的交流,孕育了獨特的歷史文化。自幕府時代末期後,一直擔負著支撐日本現代化的任務。
為守護將此軌跡傳承至今的地方資產,長崎市於2020年策劃制定了「歷史城市發展計劃」,該計劃得到政府的認定,並獲得相關部會的支持,執行由市民與政府協同合作的城市發展架構。
擁有濃郁異國風情,與強烈歷史和文化混和交融色彩的「東山手、南山手地區」正是其中之一,
推動可讓活用歷史資產的喧囂繁榮與平日營生共生並存的城市發展,開始編織作為居留地的嶄新故事篇章。
由長崎居留地的海外交流看歷史景致
- 10.荷蘭坂